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五十四章 炒肝和卤煮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“买”,性质不一样。

    陈大中道:“我帮你问问吧,有消息了再联系你。“

    韩舟道:”好的。“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第二天,韩舟坐飞机回到了京城。

    收到杜子圆消息。

    老杜:老韩,两天后,我来京城,给你做个汇报。汇报下关于国内本土猪种的基本情况。

    开心的小跳蛙:行,等你。

    韩舟没有直接回家。

    先到路边吃了个晚饭。

    吃的是什么呢。

    一儿些儿个儿老儿北儿京儿传儿统儿小儿吃儿。

    炒肝。老北京特色传统小吃之一。以猪的肝脏,大肠等为主料,汤汁油亮酱红,肝香肠肥,味浓不腻,稀而不澥。

    炒肝虽然叫炒肝,但材料其实是以猪肥肠为主,猪肝只占1/3。

    那为啥要叫炒肝,而不是炒肥肠呢?这就要从炒肝的起源说起。

    清朝同治年间,前门鲜鱼口胡同的会仙居。

    会仙居的刘氏兄弟哥仨,起先经营白水杂碎,但时间一长买卖并不景气;哥仨商量着如何改进白水杂碎的做法。恰好当时《北京新报》的主持人杨曼青常常光顾北京小吃店,与刘氏兄弟很熟,知道他们的想法后,便给他们出主意:你们把白水杂碎的心肺去掉,加上酱色后勾芡,名字可不能叫烩肥肠,就叫炒肝,这样或许能吸引人。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叫炒肝,你们就说肝炒过。

    很难体现老北京人的精巧构思和包装手段。

    韩舟吃了口炒肝里的大肠,肥肥的,有嚼劲,有荤劲,挺好吃。

    肥肠这东西吃过的人都说好,不吃的人一辈子也不敢吃,可惜。

    外国人从小不吃肥肠,长大了来中国也就不敢吃。鸡爪也是这样,多好吃的食物,浸在肉蟹煲的汤汁里真是又香又糯,一辈子不吃太可惜了。

    又品尝卤煮。也是北京一道著名的地方传统小吃,各种下水内脏的大杂烩。

    它是将火烧、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,买一碗主食,副食和热汤都有了。

    卤煮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横街。据说光绪年间,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,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。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,久而久之,造就了卤煮火烧。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知道卤煮火烧的。

    热腾腾一碗卤煮,火烧、豆腐、肺头都吸足了汤汁,小肠酥软味厚而不腻。

    韩舟又要了一份米饭。

    就着卤煮和炒肝吃,特别下饭。

    其实,这些用猪下水做的所谓的”传统小吃“,在旧时代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廉价食物。

    谁吃得起肉愿意去吃猪下水呢?大肠也就算了,猪肺、猪小肠这些真没几个人愿意吃。

    但毕竟底层人才是多数,等到天地改换,人民翻身当主人了,对这些底层食物的味觉记忆也就保留了下来。

    加上首都的地位和富裕程度,这些被老北京视为身份认同、儿时记忆的食物,更是一跃成为”著名传统小吃“了。

    不吃,你就不地道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