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七十九章定难军李家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由于晚唐之际吐蕃帝国的入侵,陕西两路蕃部生、熟户和汉民杂处。

    光是处理好蕃部蕃民这一件事,就耗费了东京朝廷近百年的经营,但是最后还是引发了党项部落李继迁的割据以及李元昊的立国。

    党项人也好,吐谷浑人也罢,或者是其他的吐蕃人部落,这些渔牧民族风俗相近,而且向来是近蕃人而远汉人。

    因此西北之地往往是一姓部落起兵祸乱,临近的蕃人部落多起兵应和。

    之后北宋建立后,经过一朝又一朝的守臣安抚,沿边的蕃人部落才逐渐归心依附。

    北宋中晚期甚至出现了蕃将家族,比如飞毛腿将军刘光世,他就出身于蕃人大姓,是五代将门出身。

    李继迁能够屡次被宋人击败,屡次逃入地斤泽,还能聚集人心,就在于蕃人的依附性。

    如果东京朝廷能够早一步让蕃人收心,未来未尝不能让西北提前安定下来。

    “既然你心里已经有了谋划,你父亲也同意了,那我也没有什么借口阻拦你。”杨廷璋沉思片刻缓缓问道:“不过你准备走哪条路?”

    “敢叫杨伯父知晓,我在潞州和闾丘从事已经商议过商议。便宜行进的大道都已经被伪汉的石州、晋阳等地阻断,因此只能先从晋州出发,绕道隰州。”

    “嗯,”杨廷璋闻言连连点头,思量片刻敛须道:“那你就是想想从隰州西渡黄河了,而石楼县的渡口临近伪汉石州,听说你带了百余人马随行,这百余人难以掩藏踪迹,分散渡河又恐怕不太安全。”

    “既是如此,我看你这个小子应该是准备从隰州西北的永和关渡河,进入延州,再取道绥州,沿着无定河谷,再转向东北而行。”

    “杨伯父所说的大体不差,不过其中应当是会有些波折,延州乃大周守臣所据,自然是不在考虑范围。这定难军李家和麟州杨家,我等路过的时候少不得被鞠问一番。”

    “岂止是定难军和麟州,即使是延州一地,也少不得蕃部袭扰,显德三年,李彦頵压迫蕃人太甚,导致蕃人围城,多亏救兵及时赶到,否则兵乱之下,延州难免要残破。”

    听着杨廷璋介绍着延州的往事,李守节不由得在心里感叹。

    “如今西北遍地蕃种,而镇守一方的守臣大多是武臣出身,只是因为这些人劳苦功高,才得以领一州之地。其人一旦上任,在民事上贪鄙无能,而又侵刻百姓太甚,就是汉民都不能安抚,何况是风速大异的蕃部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人人都是曹彬那一家里的那般,上马能行军,下马能安民,该多好。曹彬这个时候估计也该得到命令了,话说我是不是该派人通知他到晋州这里募兵,等我归来。”

    定难军李家起家于黄巢起义,在唐廷无力北顾之际发展了起来,又靠着一代又一代的家主审时度势,实力不断强大。

    李家起家的过程,跟大部分的节度使起家过程类似。

    贞观十年,由于吐谷浑与党项的联盟关系出现不谐,党项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带着部众归附唐朝,拓跋部正式接受唐廷的敕封。

    在开元中,随着吐蕃的势力逐渐增强,西北之地风云再起。

    为了避免吐蕃人的侵扰,党项首领上书唐廷请求内移,被唐廷安置在了灵州与夏州之间。

    之后天宝年间爆发了铁勒部叛乱,唐廷担心党项人心不稳,所以又将党项人再次移至银州之北,夏州以东。

    经过唐廷两次安置后,居庆州的党项人为东山部,以居夏州的为平夏部。

    咸通时,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时占据了宥州,自领刺史。

    拓跋思恭通过立誓讨贼,获得了权知夏绥银节度使。

    之后拓跋思恭领兵讨伐黄巢叛乱,因为屡败屡战,唐廷嘉奖拓跋氏,拓跋思恭正式取得了“夏州节度使”的名号。

    黄巢之乱被平定后,唐廷因廷以拓跋思恭讨贼有大功,加封太子太傅,袭夏国公,复赐姓李。

    从此,夏州拓跋氏自称李氏,辖银、夏、绥、宥四州之地。在后汉时期,定难军李家又获得了静州,成为延州北部的强镇。

    定难军传至第三代李彝昌的时候,牙将高宗益等作乱,李彝昌被杀。

    时李氏族人李仁福为蕃部指挥使,被夏州军吏迎立为帅,李仁福在任上抵抗住了河东节度使部将周德威的进攻,保住了定难军五州的安定。

    在李仁福病殁后,次子李彝超继承了定难军的主帅之位。

    后唐明宗听说后,准备通过移镇的方式,消除定难军的独立性。

    下诏以李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